|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免費發(fā)布信息網站
貿易服務免費平臺
 
 
當前位置: 貿易谷 » 資訊 » 行業(yè)資訊 » 手機業(yè)專利“暗戰(zhàn)”涌動

手機業(yè)專利“暗戰(zhàn)”涌動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14-01-08 09:58  瀏覽次數:35
  昔日的手機業(yè)巨頭諾基亞,成了中國手機廠商最隱秘的“敵人”。
 
  一旦微軟對諾基亞的手機業(yè)務成功并購,諾基亞很可能借由所持有的專利,發(fā)起一場專利“戰(zhàn)爭”
 
  國內手機廠商正在經受著煎熬。
 
  幾個月前,芬蘭通訊企業(yè)諾基亞對外發(fā)表聲明稱,微軟將以約72億美元現金收購諾基亞手機業(yè)務?;趦杉沂謾C業(yè)務合并“將不會對現有的市場競爭造成實質性傷害”的判斷,2013年12月初,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和歐盟委員會先后對這項收購予以了無條件放行。
 
  目前,該項收購正在接受中國商務部的審查。不過此次交易在中國的審查似乎并不如國外順利。一般情況下,此類收購案在經歷為期30天的第一輪審查就可以獲得通過,不過據媒體報道稱,商務部正在就該項收購進行第二階段的審查。
 
  據相關媒體報道稱,包括華為、小米、中興等國內手機生產廠商已向商務部提交相關報告。
 
  一位知情人士向法治周末記者透露,中國手機廠商擔心在擺脫了手機實體業(yè)務的牽絆后,坐擁豐厚專利儲備的諾基亞會否就此大發(fā)“專利財”,他們期望此次商務部的審查結果能夠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不過華為公關部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華為對此不知情”。截至法治周末記者發(fā)稿時,中興、小米兩家企業(yè)也未對記者的采訪予以回應。
 
  專利蟑螂隱憂
 
  諾基亞方面“完成交易后,將加大力度進行專利運營”的公開表態(tài)也讓國內手機廠商擔心,剝離了手機制造業(yè)務后,擺脫了束縛的諾基亞是否也將變身為一個專利蟑螂
 
  據記者了解,曾經的手機通訊行業(yè)霸主諾基亞擁有無線領域最強大和廣泛的知識產權組合,目前獲得的專利數已超過1萬個。不過,諾基亞和微軟此次交易只涉及手機制造業(yè)務,諾基亞卻保留了海量專利。一個不再生產手機的企業(yè),卻擁有如此之多的專利,這不得不讓外界充滿疑慮。
 
  就在幾年前,隨著諾基亞手機業(yè)務不斷下滑,諾基亞開始密集地向MMI、Sisvel等專利投機公司轉讓專利,謀求利益。這些本身并不制造專利產品或者提供專利服務,而專門以提起專利侵權訴訟為威脅方式,逼迫廠商支付專利許可費或者侵權賠償金的第三方專利企業(yè)被稱為“專利蟑螂”(Patent Troll,亦稱專利流氓、專利地痞、專利投機者)。這些專利投機公司開始頻繁對手機制造廠商發(fā)律師函,提起訴訟。
 
  作為手機通訊領域的后來者,國內手機生產廠商也深知自己在知識產權儲備上的不足。為了更好地生存和應對國外巨頭可能發(fā)起的專利訴訟,早在2011年,我國諸多手機生產廠商及相關產業(yè)鏈上的企業(yè)共同發(fā)起成立了手機中國聯盟,旨在通過交叉授權的方式構建起專利池,以增加應對專利戰(zhàn)的籌碼。
 
  不過,作為手機中國聯盟的發(fā)起者和組織者,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卻對法治周末記者表示,因為專利蟑螂公司不生產實際的產品,這對于國內的手機生產企業(yè)而言,很難通過專利回擊的方式來實現和解。
 
  “對于國內手機廠商而言,如果對手同樣有實體業(yè)務,就可以用交叉許可授權的方式來進行制衡,或者對對方提起專利訴訟,來制衡對方,實現一個良性的競爭。而一旦對手是一個沒有實體的專利蟑螂公司,這些制衡措施都失去了意義。”王艷輝對法治周末記者說。
 
  而諾基亞方面“完成交易后,將加大力度進行專利運營”的公開表態(tài)也讓國內手機廠商擔心,剝離了手機制造業(yè)務后,擺脫了束縛的諾基亞是否也將變身為一個專利蟑螂。
 
  王艷輝告訴記者,業(yè)內的恐慌是有類似先例的。2011年愛立信出售了所持的索愛50%的股權,但它仍保留了大量的專利。為了獲得可觀的專利回報,轉讓股權后,愛立信的專利授權費開始暴漲,并且還發(fā)起了一系列專利訴訟案。
 
  上海知識產權學院院長陶鑫良對法治周末記者說,專利蟑螂所采用的做法其實是一種采用合法形式謀求不正當競爭利益的行為,是對現有專利制度的破壞,而目前的立法尚無成熟的應對專利蟑螂的制度安排。
 
  中國手機制造業(yè)承壓
 
  有業(yè)內人士分析,如果諾基亞收取高額的專利費,將會使盈利能力堪憂的國內手機廠商處于虧損狀態(tài),國內的手機行業(yè)將面臨重新洗牌的格局
 
  一位業(yè)內人士對法治周末記者透露,2012年之前,諾基亞曾向國內的手機生產廠商發(fā)律師函,要求就專利使用的問題進行磋商,不過國內手機制造廠商大多沒有直接回應。
 
  2011年年初,諾基亞在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狀告上海華勤通訊技術有限公司(國內一家手機設計公司,以下簡稱“華勤”),請求法院確認華勤侵犯其8項核心發(fā)明的專利權,并判令華勤通訊公司停止侵權,賠償各項經濟損失共計9000萬元。
 
  了解該案件進展情況的王艷輝表示,在訴訟過程中,8項專利中的5項專利被最終認定為無效專利,另外一項專利由于要求的保護范圍不能確定,訴訟請求被駁回,目前仍有兩個專利的訴訟還在審理過程中。
 
  盡管我國不是判例法國家,不過王艷輝表示,上海一中院的最終判決將會對中國整個手機制造業(yè)產生重大影響。
 
  中投顧問IT行業(yè)研究員王寧遠在接受法治周末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國內智能手機領域中,盡管目前華為、小米、聯想、酷派等國內手機廠商的市場占有率顯著提升,已經超過市場份額的40%,但是他們一般走中低端路線,以價格換銷量,利潤率較低。
 
  王寧遠認為,如果諾基亞收取或者提高專利授權費,國內手機生產企業(yè)的成本必定將會提高。至于上漲幅度,王寧遠表示:“這還需要一個博弈的過程。”如果以2011年蘋果對諾基亞支付的專利費賠付比例每部1%計算,國內手機廠商的產量在2000萬部左右計算,國內廠商的手機廠商每年的成本將多增加2000萬至3000萬元。
 
  有業(yè)內人士分析,如果諾基亞收取高額的專利費,將會使盈利能力堪憂的國內手機廠商處于虧損狀態(tài),國內的手機行業(yè)將面臨重新洗牌的格局。
 
  對此,易觀國際信息服務事業(yè)部高級分析師王珺則并不這么認為。“收取專利費后,肯定會削弱國內手機廠商的市場競爭力,不過收取專利費是對整個行業(yè)而言的,這些廠商也會將專利成本的支出轉嫁到消費者身上。”王珺對法治周末記者說。
 
  “專利費”交還是不交
 
  國內大部分手機廠商都沒有向諾基亞支付專利許可費,那么是否意味著收購完成后,諾基亞只能維持目前的不收或者只向少數手機廠商收取專利費的現狀呢
 
  目前,歐盟委員會和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都已經對此次收購亮了“綠燈”。北京律協競爭與反壟斷法律事務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魏士廩對法治周末記者表示,我國商務部禁止此次收購已不大可能。通過對此次收購所涉及的相關市場狀況進行綜合評估后,如果認為集中對競爭產生不利影響,商務部可以附加減少限制性條件。
 
  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此次手機制造廠商的訴求大多為:中國政府應當促使諾基亞承諾,未來不收取超過目前水準的專利許可費。如果諾基亞需要向專利投資公司轉讓專利時,也應當維持目前的專利許可條件。
 
  魏士廩對記者表示,如果商務部經過審查認為這種收購具有“排除、限制競爭的影響”,會要求申報方針對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以便消除收購產生的不利影響。
 
  最近類似的案例就是去年谷歌公司收購摩托羅拉移動一事。商務部在批準該收購時,作出了“附條件批準”的決定,其中的限制性條件就包括不能以歧視方式對待Android平臺方面的所有原始設備制造商、5年內保持Android開放和免費等內容,并委托獨立第三方予以監(jiān)督。
 
  不過據法治周末記者了解,國內大部分手機廠商都沒有向諾基亞支付專利許可費,那么是否意味著收購完成后,諾基亞只能維持目前的不收或者只向少數手機廠商收取專利費的現狀呢?
 
  社科院法學研究所知識產權法研究中心教授李順德認為,只要諾基亞擁有的專利是合法有效的,那么其向國內手機生產廠商主張權利,收取合理、適當的專利費是受法律保護的。“對國內本土手機廠商而言,該付的專利費還是要支付,除非通過訴訟等方式確認對方的專利無效。”李順德說。
 
  如果諾基亞,或者專利蟑螂公司通過訴訟或者其他手段謀求高額專利費,并不意味就能暢行無阻。“就我國法律體系而言,除了專利法外,還有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進行有效規(guī)制,法院在審理此類案件時也會做客觀定奪,國內手機廠商也不必過于恐慌。”李順德對法治周末記者說。
 
分享與收藏:  資訊搜索  告訴好友  關閉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關鍵字:
 
推薦圖文
贊助商鏈接
推薦資訊
贊助商鏈接
 
站內信(0)     新對話(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