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免費發(fā)布信息網站
貿易服務免費平臺
 
 
當前位置: 貿易谷 » 資訊 » 電子數碼 » 可穿戴與大數據風行 人類將成為網絡的一個終端?

可穿戴與大數據風行 人類將成為網絡的一個終端?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14-09-01 13:22  來源:tech2ipo  瀏覽次數:33
? 當可穿戴設備之父,MIT 人類動力實驗室主任,全球騏達權威大數據專家之一的 Alex Pentland 在百度 The BIG Talk 大會上提到賽博朋克的時候,讓我想起了美國暢銷小說家邁克爾·克萊頓的一部早期作品《終端人》。
 
  故事從一個患有暴力發(fā)作癥的主人公講起,這位主人公為了治療自己的疾病住進洛杉磯一家醫(yī)院治病。醫(yī)院神經精神病研究室主任羅杰·麥克弗森博士深信,用一種在腦內植入電極的方式,當主人公暴力癥發(fā)作的時候向大腦的興奮區(qū)域輸送由電腦發(fā)出的鎮(zhèn)定脈沖。手術取得了成功,然而事情的發(fā)展卻不像眾人預想的那么簡單。
 
  很顯然,在短時間內我們還不會出現像《終端人》里那樣腦內植入終端的狀況,但是很顯然隨著可穿戴設備的普及和大數據的運用……
 
  我們每一個人都會變成一個終端人
 
  換句話說,并不是我們將科技穿在了身上,而是科技將我們穿在了身上。
 
  這并不算是危言聳聽的事情,因為可穿戴設備和大數據的結合讓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變成了一個便利的移動傳感器。正如 Alex Pentland 所說的那樣,可穿戴設備的出現改變了人類理解人類的方式,任何一個菜鳥也可以通過 Google Glass 的情緒識別 App 來成為商務談判桌上察言觀色的大師。而更重要的是,可穿戴設備也讓改變了機械或者說計算機理解人類的方式。通過大數據得分析,計算機可以通過相關算法精準的預測出人類的行為。
 
  不要認為這仍然是很遠的未來,其實現在已經有相應得雛形已經初現。
 
  在倫敦,警方開始使用大數據和可穿戴設備的結合進行犯罪預測。一個最簡單的模型是如果某個露天場所的老年人活動頻次突然下降,那么這個區(qū)域的犯罪率很有可能升高了需要增強巡邏警力。
 
 
  在路易斯維爾市,IBM 與一家藥物公司合作,為哮喘病人提供擁有 GPS 功能的急性哮喘藥物。這個設備可以在患者哮喘發(fā)作使用藥物時記錄下患者發(fā)作得地點。通過研究呼吸機數據與空氣質量,交通狀況,污染情況等數據的相關性,城市管理者可以更好的進行城市規(guī)劃以及公眾健康保護。
 
  如果僅僅以簡單的文字來描述,你并不會發(fā)現這其中的問題。但是仔細思考一下,其實人類和機械之間正在超過某一個臨界點。這個臨界點是當我們完成一件事的時候,主動性在機械還是在人。在過去,人類使用機械進行勞作,計算機可以輔助人類進行決策。而當可穿戴設備讓計算機可以看得比人類更多,大數據讓計算機比任何一個領域的專家個體智慧要高的時候,一切就都反了過來:人類幫助機器獲取信息,機器做出決策,人類去執(zhí)行。
 
  Kevin Kelly 在《科技元素》中曾經提到過這么一種概念,即科技本身是一種寄生于人類社會的生物,人類與科技的關系并非是人類孕育了科技而是科技選擇了人類。因為在有智生物的物競天擇中,總是智商高、先掌握科技進步的族群有更大得幾率存活下來。而在無數的科幻小說中曾經出現過的計算機\機器人反抗人類的故事,則是科技這種生物在進化到一定程度之后為其自然發(fā)展的必然選擇。
 
  如何避免成為終端人
 
  可穿戴設備和大數據讓重新定義了計算機了解和思考人類的方式,根源是因為計算機能夠大量的獲取那些在過去得不到的數據信息。而為了避免在科幻小說中所描述的那些可怕得事情發(fā)生,一個健全的信息安全體系就成為了不得不討論的話題。
 
  Alex Pentland 提到了大數據時代的隱私安全。在他看來,隱私數據安全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計算機誕生之前。這個時代的數據獲取都是直接的并且大多數情況下是一對一的,比如:銀行獲取你的資料需要你到銀行去填寫一份表單,這份表單就是存儲介質本身他會被銀行影印幾份然后直接存在銀行得檔案柜里,只要這些檔案柜不被盜竊,那么沒有人能拿走你的信息。
 
  計算機的出現讓信息安全進入到了第二個階段,你到銀行填寫的表單被傳到了數據庫里,銀行會在整個信貸系統(tǒng)中分享你的數據。在你簽下的合同里,這算是「數據合理使用」的范圍,然而遺憾的是你甚至不知道什么算是合理使用。這個時候,整個系統(tǒng)中只要有一個點出現問題你的數據就會被泄露。
 
  這時候,就應當進入第三階段了。在第三階段中,你的數據應當被授予一個可靠的信息系統(tǒng),這個信息系統(tǒng)可以分布式的存儲你的信息,并像銀行管理貨幣資產那樣管理你的信息,你可以通過這個系統(tǒng)來給任何一個信息需求方進行授信,并可以在適當的時候撤回和抹除信息。很顯然,這不應當是現在的銀行所做的事兒,甚至不應當是某個固定的機構所做的事情,應當是一種系統(tǒng)、標準、機制,而不是某個實體——「就像金融領域的 SWIFT」——Alex Pentland 這么解釋。
 
  Alex Pentland 認為不僅是中國,即便是在美國這方面的制度和法律也都存在非常嚴重的缺失。雖然達沃斯峰會上的每一個人都意識到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意識到了數據和信息是一種屬于個人的財產?,F在需要的是一個在「私有數據神圣不可侵犯」的總原則下制定一系列復雜程度不亞于經濟法的法律。
 
  而現實卻很殘酷,不僅僅在法律和制度上存在著巨大的空缺。大多數得可穿戴設備和大數據公司也沒有意識到對方可能為自己帶來的潛能。百度在昨天的 The BIG Talk 會場上展示了一段可穿戴設備的基準測試視頻。其中使用 Bong、小米手環(huán)、nike+ 和 fitbit 進行了走路和跑步的計步測試,四款設備的計步數據相差甚遠??吹竭@個視頻之后,Alex Pentland 說到:
 
  「他們從初衷上就錯了,沒有人關心自己今天走了多少步,人們關心的是自己的心腦血管健康水平,并知道我該做些什么?!?/div>
 
  而同時,這位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提出可穿戴設備的先驅也向我們表示:
 
  「我現在根本不用可穿戴設備,因為他們現在的水平達不到我的要求?!?/div>
 
  在小說《終端人》的最后,接受腦內電極植入的小說主人公哈里·本森已經完全成為了腦內電極的一個奴隸,不斷去實施犯罪從而體驗那種被電擊麻痹的快感。很顯然,這對于可穿戴設備正在不斷崛起的今天來說并不算是一個令人愉悅的寓言故事——人類最終失去理性,成為為機器工作的高級探針。
 
  我們現在的可穿戴設備也遠遠沒有達到能夠實現《終端人》中所描述的那樣。當然,我們一方面貪婪的渴望著可穿戴設備可能為我們的社會帶來翻天覆地的變革,又不得不小心翼翼的踏出每一步,以保證我們永遠不會將自己的未來與任何一部科幻小說的糟糕局面重疊。
 
  也許,我們應該問問 Deep Thought 答案是什么。
 
分享與收藏:  資訊搜索  告訴好友  關閉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