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龍山文化黑陶是繼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優(yōu)秀品種,是距今4千多年前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它以黑色陶器為其特征,所以稱之為 黑陶文化 。因1928年首次發(fā)現于山東章丘龍山鎮(zhèn)的城子崖,所以又稱 龍山文化 。
黑陶是陶胎較薄,胎骨緊密,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它在龍山文化陶器中制作最為精美。
黑陶工藝主要利用陶輪輪制的方法。它不以裝飾取勝,而是以造型見長。黑陶的造型品種除了尖底瓶、罐、盆等外,還出現了鬲(Li)、豆、杯、鼎、等品種。
黑陶在燒制時采用了封窯煙董的滲炭方法,器表呈現出深黑色光澤。它表面磨光,樸素無華,紋飾僅有少數弦紋、劃紋或鏤孔。黑、薄、光、紐為黑陶的四大特點。其中有一種薄胎黑陶,漆黑烏亮,薄如蛋殼,稱蛋殼陶,代表看這一類型陶器的杰出成就。